古诗里的年

南宋著名诗人陆游曾在《十二月八日步至西村》一诗中写道:“腊月风和意已春,时因散策过吾邻。草烟漠漠柴门里,牛迹重重野水滨。多病所须惟药物,差科未动是闲人。今朝佛粥交相馈,更觉江村节物新。”这首诗写得清新自然,既描绘了自然景观,又记录了腊八这天,左邻右舍互赠腊八粥的情景。隔着千年的光阴来读这首诗,依然可以感觉到扑面而来的生活气息。
如果说腊八拉开了春节的序幕,那么, “祭灶”则正式吹响了春节的号角。祭灶俗称“小年”,是祭祀灶君的节日。关于祭灶的诗有成千上万,而最有名的,莫过于宋代诗人范成大的《祭灶词》。这首诗对当时的祭灶日有详尽描述:“古传腊月二十四,灶君朝天欲言事。云车风马小留连,家有杯盘丰典祀。猪头烂热双鱼鲜,豆沙甘松粉饵团。男儿酌献女儿避,酹酒烧钱灶君喜。婢子斗争君莫闻,猫犬角秽君莫嗔。送君醉饱登天门,杓长杓短勿复云,乞取利市归来分。”初读这首诗时,可能会有朋友感觉诧异。腊月二十三是祭灶节,怎么范成大写的是腊月二十四呢?其实,并不是范诗人写错了,因为按照当时的习俗,祭灶分为“官三民四”,即官宦世家是腊月二十三日祭灶,普通百姓则是腊月二十四日祭灶。从此处可以看到,在古代,祭灶是多么神圣而重大的活动。
除夕是我国传统节日中最重大的节日之一。除夕守岁更是千百年来约定俗成的习俗。古往今来,关于除夕的古诗更是多得不胜枚举。在除夕这种辞旧迎新的喜庆时刻,文人墨客总会诗兴大发,赋诗言志,为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许多名篇佳作。看吧,连唐太宗李世民都忍不住诗情大发,他在《守岁》一诗中写道:“暮景斜芳殿,年华丽绮宫。寒辞去冬雪,暖带入春风。阶馥舒梅素,盘花卷烛红。其欢新故岁,迎送一宵中。”当然,皇宫里除夕守岁时的那种豪华富贵并不是人人都可以享受到。让我们展开诗卷,看看民间的守岁是怎样的情景。高适在感叹时光催人老:“故乡今夜思千里,霜鬓明朝又一年。”元稹在伤心地思念亲人:“闲处低声哭,空堂背月眠。”白居易在思乡:“守岁樽无酒,思乡泪满巾。”明代诗人文征明在翻检、整理旧诗稿:“人家除夕正忙时,我自挑灯拣旧诗。莫笑书生太迂腐,一年功夫是文词。”苏轼则谆谆告诫年轻人要珍惜年华:“明年岂无年,心事恐蹉跎。努力尽今夕,少年犹可夸。”
熬夜守岁之后,终于迎来了一年之中最隆重最富有民族特色的节日——春节。它是农历旧的一年结束和新的一年的开始。历代关于春节的古诗可谓浩如烟海。其中尤以宋代诗人王安石的《元日》最为有名:“爆竹声中一岁除,春风送暖入屠苏;千门万户瞳瞳日,总把新桃换旧符。”这首诗生动形象地将新春到来时的那种欢乐祥和、热闹喜庆的景象描绘了出来,千百年来依然被后人传颂,成为新春佳节时必诵的名诗。唐朝诗人孟浩然也曾写以“田家元日”为题写过一首诗:“昨夜斗回北,今朝岁起东;我年已强仕,无禄尚忧农。桑野就耕父,荷锄随牧童;田家占气候,共说此年丰。”诗人在春节这个辞旧迎新的时刻,有无奈,有感伤,但回味更多的是田地丰收的喜悦。全诗平淡素朴,充满真挚的情怀。
对于孩子们来说,春节最快乐的时刻是放鞭炮。关于爆竹,宋朝诗人范成大的《爆竹行》写得最为精彩:“食残豆粥扫罢尘,截筒五尺煨以薪。节间汗流火力透,健仆取将仍疾走。儿童却立避其锋,当阶击地雷霆吼。一声两声百鬼惊,三声四声鬼巢倾,十声连百神道宁,八方上下皆和平。却拾焦头叠床底,犹有余威可驱厉。屏除药物添酒杯,尽日嬉游夜浓睡。”古人除夕夜燃放爆竹的过程在此诗中得到详细的说明,而那种欢庆新春的快乐心情也在爆竹的“雷霆吼”中得到释放和诠释。(孙红岩 王国红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