雄关漫道

发布日期: 2012-11-16

  此次西北边陲之行的目的地是嘉峪关,历史课本上的“我国万里长城东起山海关,西至嘉峪关”依然清晰印在脑海。来到西北边关,最重要莫过于登上嘉峪关长城了。
  嘉峪关景区在河西走廊中部,东连酒泉,西接玉门,北靠黑山,南临祁连山,是西北边关军事要塞。在秋高气爽季节登临长城,有凭吊怀古的感觉,首先,来到素有“天下第一墩”的长城首墩,墩台矗立于讨赖河北岸56米高的悬崖之上,南面是逶迤起伏的祁连雪山,西边是浩瀚无际的大漠,北与嘉峪关遥相呼应,立于高15米的长城首墩,长城内外,一览无余,把守此处,易守难攻。遥想当年敌寇入侵,放哨士兵立刻点燃烽火,接着一座座烽火台狼烟升腾。台下练兵场内,正在商议军事、或操练队伍、或打制兵器、或喂养战马的驻守将士,随着烽火的点燃,他们立即沙场秋点兵,紧张地集合起来,投入到御敌战斗中,紧接着就是炮、箭齐发,双方你死我活地进行厮杀。为了百姓的安宁,多少将士在这里风餐露宿,守卫边关冷月,醉卧沙场,浴血奋战?场地上的日晷指针仍像当年一样忠诚地指示着时间的轮回。
  来到关城东闸门,“天下第一雄关”赫然镶嵌在城门楼上,史书记载:“初有水而后置关,有关而后建楼,有楼而后筑长城,长城筑而后关可守也。”1372年,首任驻关大将军冯胜带领将士开始驻守并修筑长城。关城分东西两个外城,东叫朝宗门,意为“心向宗祖,心向朝廷”,西叫会极门,即汇集各方与西极。从朝宗门进入内城光化门,顺着马道登上17米高的光化楼上,迎着朝阳,紫气东升,光化万方之感油然而生。在光化楼与东城拐角处,有“燕鸣石”,捡起石子敲击石头,燕子“啾啾”声响彻上空,这就是“击石燕鸣”。相传古时,有两只燕子筑巢嘉峪关城内,一天,两只燕子出关觅食,傍晚,雌燕先归,城门敞开,雄燕后归,城门已闭,回不了家的雄燕悲鸣不止,最后撞墙而死。活着的雌燕悲痛欲绝,不时发出“啾啾”的叫声,召唤雄燕回家,一直叫到死,死后灵魂不灭,直到今天,留下了“啾啾”燕叫声,这也反映了戍边将士对家乡亲人的思念,似呼唤又似回应,啾啾悲鸣,让人潸然泪下。在柔远门,“怀柔致远,以安边陲”其意深远,耐人寻味。
  来到会极门城楼,城楼上建有箭楼、敌楼、角楼、阁楼、闸门楼等共14座,远远望去,会极门阁楼檐台上一老砖,相传明朝正德年间,嘉峪关附近出了一位名叫易开占的能工巧匠,远近闻名,技艺超群,这一带的楼台庙宇都由他承揽建造,接到承建嘉峪关后,监督修城官吏要他计算需要多少块砖,他详细计算后说:“要九万九千九百九十九块砖。”官吏说:“好,就按这个数烧砖,多一块少一块,都要砍掉你的脑袋。”易开占当即答应,竣工后,正好多出一块砖,就把它放在阁楼后檐台上,狡猾官吏发现了这块砖,大发雷霆,就要斩首,易开占灵机一动说:“那砖非人间所有,昨晚完工,我梦见一位神仙放在那里了一块砖,对我说那叫‘定门砖’,谁要挪动,全城顷刻坍塌。”官吏无奈,只好作罢。故事颂扬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、勇敢和智慧,也说明嘉峪关关城建筑水平的高超。
  内城北面,坐落着“将军府”,府内有打更室、厨房、书房、议事厅等,依稀看见各朝历任将军稳坐中军帐,时而运筹帷幄,时而研读兵书;有时,将军也带着家眷和士兵来到外城广场看戏,演绎着的历史故事在戏台上依依呀呀唱个不停;隔断屏风上的八仙图绘声绘色,清晰可见,两侧对联“离合悲欢演往事,愚贤忠佞认当场”耐人寻味,凝练了我国传统戏剧舞台的文化特征。
  最后,来到罗城,即迎敌的正城墙,地基厚25米,高10.5米,上阔5.3米,砖包城墙,门上镶嵌着乾隆皇帝亲笔题写的“嘉峪关”三个大字。
  敌人入侵关城,至少要经过外壕墙、外壕、绊马坑、月牙城、壕墙、壕沟、嘉峪关等十二大关口,古人把能够想到的防御手段全用上了,做到层层设防,万无一失,形成了稳固的“边陲锁阴”。
  在中国长城历史博物馆,自秦以来,历代修建的各地长城都清晰可见,有建造长城的用具、抵御外寇用的枪炮等实物、照片、视频陈列其中。我深深陷入了沉思,满天风沙吹走了历史烟云,尘埃落定,这些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,如今只留下长城的风骨,历史积淀让我们只有在记忆深处回想起那一幕幕画卷。
  雄关漫道,大漠无痕。(董亭)


日期:2012-11-16 12:40:16
来源:华中电网有限公司

相关链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