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场闹剧背后的群体焦虑――孔飞力著《叫魂》

发布日期: 2012-11-30

一场闹剧背后的群体焦虑――孔飞力著《叫魂》

  如同一只蝴蝶翅膀的扇动可以引起一场龙卷风,1768年的这场席卷全国的闹剧也就起源于一个谣言——浙江德清县城东的水门和桥梁年久失修而倒塌,一个海宁的工程队投标失败,仁和县的吴东明石匠接下了整修工程。一个简单的事儿,被穷极潦倒的慈相寺和尚利用了,他为了与相邻的观音殿争夺香火,利用这个竞标事件散布谣言,说投标失利的海宁石匠为了报复,在去观音殿的路上做了法。谣言很快被传播并添枝加叶,变成了吴石匠要窃取“魂”来加固水门的基础。有人找上吴东明,求他将写有自己仇人的姓名纸条打进桥桩里。吴石匠把这人送至官府受了杖责。哪知继续扩散,人人谈妖色变,发展到术士们通过作法于受害者的名字、毛发或衣物,便可使他发病,甚至死去,并偷取他的灵魂精气,使之为己服务。从春到秋,大半年时间,整个帝国十多个省都被这妖术动员起来。升斗小民人人自危,特别害怕孩子被人拿走“魂”,有的也乘机寻找有法术的僧道报复仇人。各级官员知道龙庭震怒,大力维稳,忙着抓拿流窜各地频频作案的“妖人”,宁可错杀一千也不敢叫一人漏网。自称“十全老人”的乾隆帝则寝食难安,总以为这场大“运动”背后有江南汉人的阴谋,不断发出谕旨威胁官员的乌纱帽。到了年底终于真相大白。代价是一些官员丢了乌纱帽,一些老百姓丢了性命,最惨的是流浪的乞丐、化缘的僧道这些最让人怀疑的社会边缘人口,屈打成招死于折磨的不在少数。
  作为费正清先生的高足的孔飞力教授并不是为了故事而故事,他从三个层级挖掘了事件背后的社会因素。
  首先是社会边缘人群。清初的修养生息带来了经济的繁荣,也造成了人口的急剧增长,人口过剩的压力导致了粮价的上升和银根的紧缩,贫富差距加大,一部分人成为僧道、乞丐或流动卖力卖艺(比如剃头)的社会底层。他们的弱势和对相对富足人群生活资源的需要,成为一种威胁。一旦有不利政府的行动,他们容易暴动,也容易被怀疑。
  其次是管理社会事务的官员阶层。他们饱读诗书,自然知道所谓“叫魂”是无稽之谈,他们能判人生死,尽力把“火”灭在自己的辖区,但山东巡抚抢先一步在自己的辖区发动了对妖术的围捕,在皇帝老儿的巨大压力下,其他各省也只能跟着行动起来,全国人民学山东,成为一场“运动”,必须有结果,在制造了无数冤案,戕害了许多无辜的性命之后,才被叫停。
  当然最主要的是不自信的皇权,乾隆皇帝觉得妖术背后有政治阴谋,他相信有人正在利用剪辫妖术(他为蓄发下过很多圣旨,也惩罚过一些官员)来煽动江南汉人们对清帝国的仇恨,?阴谋挑起反满叛乱。这场危机中官僚们的表现更让他愤怒和失望,强化了他对汉族官僚们的猜忌。在他看来,官僚们的颟顸怠惰、欺上瞒下的腐败积习同样是一种威胁,他正好借此整肃。哪怕后来他接受了军机大臣们的建议停止清剿,但他依然以玩忽职守罪而重惩了一批官员。
  一场大危机背后其实是群体性的焦虑,从庙堂到江湖,每个人都有不安全感。原因是多样的,既有社会管理的弊端,有经济发展的代价,更有政治制度设计的缺陷——权力的制约与平衡本来是维持稳定的最佳方法,但在中央集权制的帝国,君主会借一些事件对官员进行清洗,破坏官场的内部联系。而官员力求自保,会掩盖真相或者诬陷他人。这种无情的博弈的牺牲品,主要是无知而且弱势的边缘人群。
  好看的学术书难得,所以我希望与爱书的朋友们分享。译者陈兼、刘昶在书后札记中说:“他(孔飞力)所讨论的全是历史,对现实并无半点影射。我们之所以在读此书时会感到似曾相识,那是因为现实中还常常有历史的影子罢了。”(颜铭)

《叫魂——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》,[美]孔飞力著,陈兼、刘昶译,生活·读书·新知三联书店2012年5月第一版,38.00元


日期:2012-11-30 09:47:27
来源:华中电网有限公司  

相关链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