儿时的“爆米花”

发布日期: 2012-12-18

  那天,我在街上闲逛,突然听得一声“轰”的巨响,心里不由一紧,不知哪位仁兄的车胎又爆了,我心里嘀咕着。自己寻声望去,可映入眼帘的情形竟是这样的让人激动——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大爷正在用二十多年前的“土法”为几位乡亲制作爆米花,那黑黑的纺锤状的东西刹那间勾起了自己儿时的记忆,我不由地停下了脚步,一时心里竟百感交集,既有一种见到暌隔多年老友的惊喜,也有一种世事变迁的沧桑,毕竟,二十多年前曾经受到无数孩子们追捧的它,如今也只能躲在某个角落发出它还算精神的狂吼。
  曾经钟情于它的孩子们,像如今的我,已经告别了甜食和膨化食品,而现在的孩子却早盯上了超市和洋快餐店里的薯片和薯条,似乎没有人再需要它了。可是二十多年后的今天,当我再一次见到它的时候,却不由自主地回忆起那些年月它曾经带给我们的无限欢乐!
  上世纪七、八十年代,农村的经济条件并不算好,孩子们能够接触的零食不多,但是爆米花却是孩子们能够吃到,也十分喜爱的食品。儿时的记忆中,总有一位五十来岁的大伯,隔三岔五挑着制作爆米花的家什走乡窜户。对于他的到来,孩子们都是欣喜若狂的。
  制作爆米花的轰鸣声,是它最好的广告,所以大伯不必像卖麻糖的叔叔叫得声嘶力竭,那一里之外都能听到的巨响,自然也能吸引一里以外的孩子们。不大一会儿,拗不过孩子纠缠的妈妈们便提着大米纷至沓来,后面跟着的,自然是和我一样淘气的小不点。
  小伙伴们兴奋地围在四周,目不转睛地盯着大伯的一举一动。只见他打开那个酷似纺锤的东西,然后在里面放上大米,接着就将打开的盖子重新盖上,为了密封,盖子上还插上了铁销,最后,纺锤被安安稳稳地放到了炉火的支架上。大伯一手拉着风箱,一手摇着把手,那黑黑的纺锤就不停地在火炉上旋转着,烈火炙烤着它那浑圆肥硕的“肚子”,等到十来分钟,大米就被烤熟了,接下来就是“请米出瓮”,这也是最惊心动魄的时刻,胆小点的会捂着耳朵,甚至干脆跑到一边去。
  盛爆米花的器具是个特制的布袋,约两三米长,圆筒状的,很结实,袋口用一个直径三四十厘米的铁环撑着,为的是方便将纺锤的大半个身子放进去,布袋的上方有一个挖开的口子,那个用来保证密封效果的铁销就从上面露出来,等到一切就绪的时候,大伯就会凝神静气,手持一根一尺来长的钢管,对着那个铁销一下子敲下去,盖子瞬间被打开了,由于纺锤内有巨大的压力,所以这时会发出轰的一声巨响,无数的爆米花便会匆匆地从里面逃出来,然后欢天喜地地钻进那个长长的袋子——新鲜的美食就做成了。心急的小伙伴甚至还来不及洗手,就急匆匆地抓起一把把爆米花往嘴里送。那份香甜和松脆的感觉是现在见过“大世面”的孩子难以想象的。
暮色降临的时候,大叔挑着家什走出了村口,这自然也惹来“几家欢喜几家愁”,那些被母亲骗着“等会儿就去”的孩子们,终于彻底地“绝望”了,嚎啕大哭的有,撒泼滚地的也有……
  二十多年前的记忆,渐渐浮现于脑海,眼前的大爷早已没了昔日大叔的风光,三五个人稀稀拉拉地站在一旁,就连那标志性的轰然巨响也有时淹没在了滚滚车流之中,而那通红的火炉,黑黑的纺锤,还有那长长的袋子,却依然是二十年前的模样。(张春阳)


日期:2012-12-18 09:06:52
来源:华中电网有限公司

相关链接